【音樂】〈Plastic Love〉:80年代老歌穿越時空 成為當今世上最紅流行歌

Source: matome.naver.jp

因為演算法與聽眾相遇的Plastic Love

夜深了,窗外的雨陣陣拍打窗戶,今晚恐怕沒那麼好入睡。幾個小時過去了,菸灰缸中積了些菸灰,室內的氛圍有點沉寂、有點鬱悶,你睡不著覺也提不起勁,不知怎麼的,你就是覺得少了些什麼。點開YouTube,頁面上推薦的影片一篇一篇滑掉,無聊。然後,就如同YouTube的演算法之神突然降臨一般,日本流行歌手竹內瑪莉亞的〈Plastic Love映入你的眼簾,一首經典的80年代迪斯可(disco),以音符刺激你的大腦神經突觸。



Plastic Love是那種,當你第一次聽到,卻好像久別重逢,彷彿你早就聽過的歌,好像這首歌早已深深烙印在你大腦皮脂層、或是你媽身懷六甲時你早已聽過的歌。這首歌就是你的人生,你對它有種強烈的連結與共鳴。聽著〈Plastic Love時,你置身東京的歌舞伎町,即使心已碎、形單影隻,卻仍然熱切地尋找冒險,渴望著刺激與朝日啤酒的慰藉。就像這首歌某則網友評論所提到:「這首歌讓我有種從未經歷的感受,好像你突然發現過去紀錄悲傷痛苦的日記的一片殘存截角。」

不知道放什麼照片好 放自己拍的可嗎?

Plastic Love歌詞與群眾的集體回憶

事實上,在許多流行歌中,都能看見類似的「強化」作用,他們喚起了那些酸楚的回憶,帶領聽者重新經歷往事、甚至是帶領聽者體驗他們從沒體驗的那些事件。例如:紐約娃娃的 “Personality Crisis”以嘶吼、迷幻的風格讓你體驗1970年代的紐約;Floor Planhouse經典“We Magnify His Name” 像是某種急速上升的電梯,通往上帝的餐桌,與天堂最高級的夜總會;或是Don Henley “Boys of Summer”讓人聯想到穿著極短褲在海灘玩耍,背景襯著黃昏時金黃的夕陽。而在〈Plastic Love這首歌中,我們成為了那群帶著傷的、穿梭在都市摩天大樓間的孤單身影:

“With a sudden kiss or a fiery stare
突然的一吻、炙熱的視線

Don't mess up my programs of love
請別打亂我的戀愛方程式

I've input hellos and goodbyes so neatly
對於相見與離別早已習以為常

Everything comes to an end in due time”
這一切到頭來也終將結束

上面這段是這首歌的第一段歌詞,儘管直白卻以迷人的方式表達慾望與心碎記憶交織的衝突心理。竹內瑪莉亞接著唱到「Don’t hury!」* ,並且娓娓道來歌曲中的主角如何「過著晝夜顛倒的生活,跟著disco音樂中舞動,藉此消磨生命與時光。」在充滿詩意的歌詞中,有一句歌詞特別出眾:「眼鏡滑落時,卻突然發現自己早已熱淚盈眶。」。〈Plastic Love這首歌是這麽美,即使不逐字逐句翻譯,你也能感受它想傳遞出的情緒。但請別誤會了,這首歌其實是一首讚揚某種孤單的都會流行歌,即使心已經傷透了,但依然被簇擁著,並逐漸迷失在狂歡的夜晚與華美的洋裝鞋履中;一邊在都市的流光溢彩中找尋愛情,卻小心翼翼地害怕給予承諾。

*譯按:英文原文中是「don’t worry」,Plastic Love這首歌的確有這句歌詞,但若歌詞順序來看,應該是「don’t hury」才對,所以這邊才用don’t hury


當然,語言所乘載的價值難以量化,文字則讓我們能輕鬆地完成一些重要的事兒,像是點一杯花俏的咖啡、或者叫某人滾開(fuck off)。但是,語言文字也可以是完全無用、完全不必要的。我這麼說吧,當談到音樂時,文字反而可能成為一種保護殼。例如某些空洞無趣的歌,只因為用文字精準描述了某些情緒,即使這首歌所使用的文字只停留在Instagram貼文的「淺」度,卻反而被群眾認為是有意義的歌詞。而就〈Plastic Love這首歌來說,對於不是日語母語者而言,語言學家的分析可派不上用場了。這首歌給聽者的感受、或者它所描繪出的處境、時刻,才是聽者最先接觸到的層面。而這首歌想透過文字與歌詞傳達出的意義,透過編曲與演唱者的歌聲,依然生動精準地表達出來。

有些音樂類型不會使用歌詞,像是環境電子樂(Ambient)或者電子樂(electronic),多半用「聲音」作為詮釋情緒的媒介(像是Aphex Twin“Rhubarb”或者是William BasinskiAnything就是如此)。流行音樂則不同,歌詞可以說是流行音樂的重點,用來傳遞作者們想表達的感受(例如,當年披頭四便為了進軍德國市場,特地以德文錄製他們的名曲)。然而,這個規則也可能有例外,我敢肯定,即使席琳狄翁以別的語言演唱〈My Heart Will Go On,觀眾依然能夠感同身受電影中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而竹內瑪莉亞的〈Plastic Love則是少數不見得真的需要歌詞來傳達情緒的流行歌曲。那些關於欲望、心碎、愛、恐懼、冒險、失去等等餓情緒,透過音樂早已精準地傳達給聽者。

Plastic Love所描繪出的畫面

Plastic Love目前正是這世上我最愛的流行歌,沒有之一。它以簡單的和弦開頭,卻表現出深深的孤獨感。在一個短停後,輕柔的鋼琴幻化為都會夜晚閃爍的燈光,旋即以bass催化出蒙上一層抑鬱的都會氛圍。在這首歌中,竹內瑪莉亞的聲音,有時是在街角纏綿的情人,吸引行人們的注目;有時則是那些路人閃避放閃的害羞目光,一邊笑著一邊說出:「不好意思」。這首歌的浪漫不是那種燭光晚餐式的浪漫,而是在描繪那些遊走於界線邊緣的、面目模糊人群的複雜情感與慾望。這首歌是一首安魂曲,獻給世上所有人,與他們內心尚未探索的慾望。

雖說竹內瑪莉亞是個日本歌手,而〈Plastic Love是首日文歌,我不禁猜想,如果聽到這首歌時我人正好在日本又會是什麼樣的情形。事實上我比較可能會在其他地方聽到這首歌,就如同現在,深夜中,我獨自在房間裡,窗外的雨陣陣拍打窗戶,菸灰缸裡還積著菸灰,我打開YouTube,一則一則滑掉演算法所推薦的影片。然後,竹內瑪莉亞的歌又再度映入眼簾,我再度點開〈Plastic Love:「Dance to the plastic beat, another morning comes. (跟著那毫無情緒的節奏起舞,直到另一個天明來到。)

(原文刊登於Noisey UK,若你有興趣也可以follow作者Ryan推特

Source: Noisey

——————————————-
碎念:

1)
這篇是我在Noisey上發現的文章,發表於今年的六月。
當時一邊在公司吃著午餐,一邊隨意瀏覽網頁。
我猜Plastic Love之所以這一兩年突然受到關注,
一部分應該是因為9M88的翻唱。
所以我很意外,這首歌在2018年仍然受到國外的關注,
而且評價還這麼高,當下快速掃過文章就決定要翻一翻了。

2)
另外一個自己覺得很好笑的點是,
其實這首歌網路上早有人翻譯過歌詞,
但在這篇文章中,我翻譯歌詞的部分是透過英文翻譯的啊!
感覺就像是,從日文翻成英文,再從英文翻成中文一次,
說到底就是我的任性啊,不想要跟別人翻的一樣。

3)
我依稀還能記得上一篇寫Plastic Love的情景,
坐在一樓餐桌上,一邊在群組關心好友T的情況,
聽說T的情況已經穩定一些了,我真誠地祝福他一切要很順利。

4)
最後說說自己是在什麼情況下聽到Plastic Love
我想某種程度就是像原文作者一樣吧!
突然YouTube的演算法大神降臨!
所以,也許這也是我想翻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吧,
我能理解那種突然感受到「中了!」的悸動啊。

你呢,不知如何發現這篇文章的你,
又是在什麼情況下,第一次聽到〈Plastic Love的呢?

看一看這首歌YouTube上的點閱率已經破2000萬了,
我想這麼好聽的歌,也許真的值得更多的關注,
就讓子彈再飛一會兒吧!

這是篇超過2200字的難得長文,感謝看到最後的你們。
分享我很喜歡的一個混音版本,跟Daft Punk - Something About Us,
Daft Punk這首我也超愛,混在一起,也只有愛。
(2024/7/18 補記:原曲連結失效,補上新版本,應該是最接近我記憶裡的版本了)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