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隨筆】神鬼駭客:史諾登 Snowden

還是用條列式的很雜亂地將自己的想法寫出來,
以下有微劇透。

 1. 看到片名的翻譯還是會有點想吐槽啊。首先,用「駭客」這個詞,其實是接受美國在這件事上的詮釋吧,不過這部片子的敘事感覺不是站在美國的詮釋上,所以對我而言還是有點怪阿。題外話,我想吹哨者或告密者(whistleblower)也許會比較適合吧。

另外,片名好像什麼加了「神鬼」都會比較有吸引力,這點實在很費解,也許在台灣比較少人知道這件事,神鬼也許會吸引比較多人的目光嗎?話說回來,看完這部片,我覺得電影想傳達的史諾登(Snowden)其實不是神、也不是鬼,而是一個活生生、血淋淋的人啊!我想中間穿插相當程度的愛情元素,就是要賦予史諾登這個角色一些人性啊。

並非要否認或者貶低他的貢獻,而是看完電影,我覺得這個做下這麼驚天動地事情的人,其實也跟我們一樣,有情緒、有愛的需求等等。

2. 我認為喬瑟夫高登李維(Joseph Gordon-Levitt)Snowden這個角色下的功夫很令人驚艷,裝扮的部分已經跟史諾登很像了,而片尾出現了史諾登本人時,我也發現喬瑟夫高登李維對於史諾登的聲音跟講話也掌握得非常好啊,實在令我敬佩。

3.可以看出美國政府啟動相關大型監視活動的脈絡,在911後,為了避免相關的恐怖攻擊、為了打擊恐怖組織,需要很多相關的監視獲取相關資訊進行分析,也在這樣的背景下,最後有了所謂的菱鏡計畫(PRISM)。在影片後段,史諾登與其同仁討論到,政府透過監視計畫所獲得的資料,美國當地的資料量遠勝過中東地區(如:伊朗)與俄國,其實也就看出,這樣的大型監控計畫已經走向一個失控的狀態。

而就此也拉出一個討論,也就是關於這樣大型監視行動與隱私權的辯證。相關的討論其實不少,而且絕對比我所提出的更有深度與批判力道,在此點到為止好了。

事實上,隱私權(privacy)這個概念,是相當晚近才出現的一個概念。而我想,關於這種大型監視,一派人會認為「既然沒有做錯事,幹嘛要擔心別人看你的東西或侵犯隱私」,但是,也許問題不在於「有沒有做錯事」,而是,隱私不就是某些「我不想讓人知道的東西」嗎?而且「我有權選擇讓人知道或不讓人知道」,這也就是所謂的「自由」吧!也就是,我有這個權利,但我可以選擇要或不要。如PRISM這一類的大型監控行動,則侵犯了這個自由,也就是,在未經允許的情況下探求我的隱私,我不再有權利使用我的自由,這對於以「自由」為名建國的美國是一種諷刺,也違反了當初立國的初衷。

我對於史諾登敬佩之處也在這裡,他並沒有建議政府、或者人民怎麼做(在影片中他曾提到,他大可直接關掉這個系統),相反的,他只是揭露這個資訊,並且希望有人民決定應該怎麼做,他在意的是人民「知的權利」,同時他的決定也是要民眾行使他們的自由吧。

4.事實上一開始,可以看出史諾登是一個保守派(conservative),他的女友則是自由派,隨著劇情的進展,他的想法也越來越像是個自由派(liberal),我認為這部電影也想要突顯他女友對他的影響。而這邊接續上面的討論,我認為不管是《驚爆焦點》、或者是本片,對於做對的事(right thing to do)這些對於正義的辯證,才是賦予整齣戲靈魂跟深度的重點之一(當然也是我欣賞這些作品的主要原因之ㄧ)。

這樣深刻的辯證,我認為其實在西方電影中是一個常見的主題,但這正也許是台灣電影目前普遍比較缺乏的主題。

5. 聽說在片子籌拍的初期,因為美國政府的施壓,所以劇組沒有辦法在美國國內募集到資金進行拍攝,後來才在歐洲找到資金。除此之外,在電影要發行時,也一度找不到公司幫他們發行,後來才在曾經發行過驚爆焦點(Spotlight)的開路影業(Open Road Films)的協助下,電影才得以發行。由此可以窺見美國對於這個事件或者電影的立場為何,對我而言也增加了觀賞這部電影的價值。

photo from: https://snowdenfilm.com




留言

熱門文章